你有没有想过,在2025年的这个时间点,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正在经历怎样的变革?一财网最新发布的数据和信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市场图景。2024年,整个市场因为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波动,显得有些黯淡,但2025年的开局,却似乎预示着新的希望。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充满变化的市场,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亮点。
股权投资市场的冷暖自知

202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现出收缩态势。根据清科、CVSource和Wind的数据,股权投资案例数及金额分别同比下降了10.4%和7.9%。这背后,是市场信心的不足和投资活跃度的降低。各行业从B轮进入C轮融资所需时间,从2018年的16个月延长至35个月,投资活跃度明显下滑。投资人变得更加谨慎,出手前会反复权衡。
但市场的变化并非没有亮点。半导体和电子设备、汽车、机械制造行业成为了资金聚集的热点。剔除极值案例后,2024年PE/VC投资金额排名前100的案例共计2,272.32亿元,这些资金流向了那些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投资活跃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国进民退”的态势。知名市场机构的占比从2019年的54%下降至2024年的34%,而金融机构和国资的占比则从13%上升至38%。深创投在2024年成为出手最多的机构,但仅出手57次,与红杉资本在2021年的412次相比,差距明显。
资金端的变与不变

股权投资项目的资金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政府引导基金等财政资金和产业资本成为国内股权项目最主要的出资方,两者合计占比约为60%。这类资金具有长线性质,为保险资金的后续介入提供了安全垫。近年来,保险资金按年新增出资占比由5%下滑至略超3%,权益类资产配置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保险业在2024年三季度末的总资产达到了35.0万亿元,同比增长18.3%;资金运用余额为3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06%。其中,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占保险行业近九成,达到28.94万亿元,同比增长14.93%;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2.14万亿元,同比增长6.74%。保险资金在资产配置方面,近三年持续增配债权等固收类产品。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的债券配置余额分别为14.23万亿元和7,961亿元,占比分别为49.18%和37.27%。主要上市险企的权益类资产配置余额占比约为15%-25%,从增量角度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政策引导下的市场新动向

2025年,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上调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此前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同时,监管部门深化四项试点”,积极推进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引导机构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这些政策举措进一步壮大了机构投资者群体,为促进科创产业发展、提升市场稳定与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新会计准则即将全面实施,保险机构在权益投资的配置策略、会计处理和风险管理方面面临更高要求。OCI(其他综合收益)与TPL(当期损益)的科目分类规则倒逼机构重新审视收益波动管理与长期收益目标的平衡问题。
指数型理财产品的崛起
在股权投资市场之外,指数型理财产品也在悄然兴起。面对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和投资者需求的变化,银行理财产品也在不断经历创新与发展。指数型理财产品是指由理财公司发行,投资资产主要为跟踪指数标的成份资产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策略透明、风格稳定,费用低廉、投资分散、收益透明,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目前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推出公募指数型理财产品。中银理财较早在指数化投资方面布局,积极构布局指数跟踪策略的含权产品,标的指数涵盖沪深300、中证800等主流宽基指数,以及科技创新、红利、核心资产等热点主题。产品以债券、存款、同业存单等固收资产夯实基础,搭配不同比例的指数跟踪策略,产品类型覆盖固收增强类、混合类及权益类,以匹配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新机遇
2025年,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题。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为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等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良好的政策